区块链与实业结合怎么做? 编者按: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就区块链十周年以来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与监管政策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向社会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区块链十周年:发展现状、趋势与监管政策研究》。会议邀请国内行业资深专家对区块链与实业结合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主持。本文是根据会议内容整理出的精华版,@人大重阳 微信公号独家推出,以飨读者。 习近平主席8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带一路"这五年,正是我国科技发展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实现领跑的五年。对于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认为要有两种意识:风险忧患意识,历史机遇意识。区块链的发展就是在时代的变革、科技腾飞的大变局下快速变化发展的。当前区块链开始逐步脱离加密货币独立发展,特别是与实业的结合趋势愈加明显。区块链的实业化,是大变局之下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科技落地的重要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有着诸多的经验和教训,未来的发展之路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引导发言中表示,面对新的技术浪潮,智库需要更加冷静客观的思考。这也是人大重阳开展区块链十周年相关研究的原因。从当前社会普遍反应的情况来看,区块链不容易懂,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所以人大重阳邀请国内"行业大咖"来进行交流。本次研讨未必会有定论,在当前科技革命和大变局过程中,希望能引起对科技革命和我国未来发展更多、更广泛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玉书在报告阐述中提出,《区块链十周年》报告研究表明,一是区块链网络关注度下滑,参与主体为中年男性群体,30-49岁人群占77%,男性参与人群占72%。 二是区块链脱"虚"向"实"明显,未来两年大量区块链初创公司将面临"断粮"危机。据IDC数据金融业依然是当前区块链应用的主体,占60.5%。但其中消费品业和制造业采用区块链技术的速度最快。据德勤统计,来自消费品和制造业约7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处于区块链开发的实验阶段或生产阶段。另外据MIIT 3月数据,我国区块链融资案例中,与实体经济相关的案例最多,达65家。其次是金融行业48家,然后是各种互联网平台等,但是数据同时表明64%的公司处于天使投资阶段。且根据本报告截至3月的统计,国内约42%"区块链"公司是最近一年注册的。综合以上数据,当前大部分区块链公司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三是各国企业对区块链技术投资态度较为谨慎,主要涉及监管问题(包含监管政策等)、项目的可执行性、安全问题、投资回报率不明确等问题。 四是计算力依然是区块链发展瓶颈,当前区块链的应用在安全性、低成本和易用性方面难以兼顾。 五是区块链实业化过程中与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根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约500亿的智能设备接入互联网,其中主要涉及智能手机、人体穿戴设备、个人交通工具等,其中40%的数据需要边缘计算服务。边缘计算有着强大市场潜力,也是当前各服务商争夺的热点。 六是区块链在我国工业物联网建设、智能制造升级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算法和物理设备权责体系界定,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思路转变、5G与边缘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结合发展契机等问题。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前中国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永利做出了非常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在他看来,区块链项目落地要审慎评估严格的现实限定条件;未来区块链发展会朝着底层技术突破和功能应用拓展两个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的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社会的信息量和覆盖范围会远远超出当前的想象。未来互联范围越大、信息量越多,会越需要专业化的中介。 (一)区块链项目落地要审慎评估其具体的、严格的现实限定条件。当前全球区块链还没有严格统一的完备概念。总的来看,区块链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块链是去中心、去中介、点对点的交易处理体系。二是全网验证、全网记录、块链结构层层加密、不可逆转、难以篡改、可以溯源、公开透明的分布式账本体系。当我们更多强调第一个层次意义上的区块链的时候,就会演化出巨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我们相互之间不用认识就可以做交易。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区块链可以再造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可以颠覆法定货币体系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具体实现都存在严苛的限定条件。例如当前区块链应用的去中心、高效能、安全性三者不可兼得,这个瓶颈目前还难以突破。区块链现在还处在初创期,很多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因此,还需要大家理性的看待。 (二)未来区块链会从底层技术和应用功能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是大量的数学、加密、互联网人才会致力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突破。底层技术的研发需要长期的专注和大的资源支撑。然而,区块链有两层含义,一定要刻意追求去中心吗?能不能偏重于第二个层次的发展呢?这就是区块链的第二个发展方向,区块链功能的拓展。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用比特币做交易支付的场景有限。且从目前看,未来比特币不换成法定货币也难以实现价值,暂时还不能颠覆法定货币体系。此外,互联网打造了一个网络的世界,跟我们现实世界正在慢慢相互渗透、互相改造,但目前看还很难替代现实世界。未来的技术(包括区块链)如果不真正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的话,那价值要大打折扣。 (三)区块链未来的发展是去中介化还是更需要中介?随着信息的互联互通、跨界融合,社会的信息量和覆盖范围会远远超出当前的想象。未来互联范围越大,信息量越多会越需要专业化的中介。中介不会消失,而是层次会更高、范围更广。我们可能在一些小的领域内去中介化了,但其实是更大范围的中介出现了。例如前些年互联网金融热的时候,有的人认为资金的供需双方信息可以交互就可以脱离中介了,例如认为P2P、众筹等将颠覆传统等,这是比较理想化的解读,也可以说是对金融的误读。金融还有一个本质属性,它是风险管理。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话就有可能把资源配错,不是把社会闲置资源投到需要的地方创造更大的价值,而是没有创造新的价值,甚至会亏掉原有财富。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式涌来,企业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真伪识别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这个需要更为专业的中介来提供服务。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处长吴志峰在发言中提出区块链的落地有三个真问题。一是区块链实现了价值像信息一样点对点传递。在现在的金融世界中,我们价值的转移是需要花费巨大成本的,银行系统、证券交易系统、清算系统都构成了价值转移的成本。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想要解决的就是看这些成本能不能去掉,将这个问题转变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二是人大重阳研究报告中所提的区块链三元悖论问题,即效率、安全和去中心化的相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现在的区块链的演变其实跟这个问题紧密相关。三是区块链脱离加密货币发展的问题。对于公有链数字货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数字货币,它没有激励机制,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怎么保证这个系统的安全?目前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工作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傅明认为,首先要构建区块链发展生态。一方面是内生态,包括掌握公链等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区块链场景应用的技术开发等;另一方面是外生态,即区块链技术一定要跟行业结合在一起,如:区块链+能源、区块链+社会民生福利、区块链+保险等区块链行业生态的打造,第三个方面是全生态,就是政府机构、行业和百姓都参与的与诚信社会生活相关的生态体系打造,只有这样的全生态打造,才能实现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价值和使命。 其次要区分关注度,对区块链的关注是分为"币圈"和"链圈"的。币圈比链圈来得早,币圈带动了社会对比特币的关注、对"挖矿"的关注,但缺乏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关注。目前政府、社会和产业对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三是已有部分行业与区块链的结合已经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如区块链在知识产权、版权保护方面的应用,与养老社会化的结合、与农村小额贷结合等。当前这个时间点,投资区块链的资本开始回归理性,区块链本身作为技术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不论是阿里、京东、百度还是生产制造行业,都已经开始朝着比较正确客观的发展方向推进。另外,从国际层面看,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区块链发展也正在从未来发展战略、技术、行业、政策、监管等各方面在全面推进。 第四是区块链监管要重视标准问题和行业监管。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标准研究,特别是要注意与国际标准的结合,因为区块链是世界性的技术。同时,涉及区块链相关行业监管是改变生产关系的过程,要处理好利益再分配问题。总之,区块链的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卞永祖认为,区块链与传统实业的结合,要重视市场需求导向,要理解需求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新技术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例如历史上多次出现过针对某一种需求研发出来的技术,会创造和推动更多、更深层次的需求,衍生出更多的应用场景的情况。这种全新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看清楚的,技术的应用、市场新的需求和多应用场景的拓展相互促进,甚至会引发整个行业生态的变化。所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慎重考虑。根据电子商务等已有的新技术新市场的发展路径来看,区块链的发展中,中国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企业、社会和个体对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认可度非常高,有着很好的社会发展基础,电子商务已经证明了这个发展历程。 |